孝順是奴化教育 道德不是美德

“忠孝”是傳統道德的核心,是幾千年來等級制度的基石。 “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宗旨,只有孝子才能成為忠臣,這是權力專制社會堅持的信條,“百善孝為先”已成為一條眾所周知的格言。 崇尚“孝”,其實沒有多少“善意”,無非是讓你臣服於崗位,聽話,先孝子,後民,從小就有優秀的奴才品質,長大後成為聽話,循規蹈矩的理想人才,從不犯亂,實現社會“和諧”,“長治久安”.. “孝”教育本質上是奴性教育。

道德的設計原則,就是讓一些人有意識地作出犧牲,這樣的人另一個好處,提供合理的基礎。所謂“一”被呼來喚去的,無條件的下屬服從上級,初中無條件服從長輩,晚輩,小輩必須在任何時候,有意識,當然,為了使父貢獻和犧牲,長老。這是一個自然延伸“的自我犧牲,無私”,“一”道德,直到他們的生活費用,即所謂的“美德”。 “一個德性和”道德價值觀,最終的受益者,實施只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精英階層。因此,推進道德是掠奪行為變相縱容。

“孝”源於社會等級管理意識,認定自己子女生來我們只能選擇順從、侍奉父輩,不可進行改變。主張“孝”等於宣告一個等級相關制度是天經地義。“孝順”教育,是一種思想政治經濟行為,促使父子之間形成具有兩級政府關系,與子女家庭關愛學生父母的親情完全是兩碼事。前者是強行灌輸的,而後者是發自內心的。前者可以要求以及子女在父輩面前,一生發展都必須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後者則是使兩代人親呢友愛、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至於“贍養”,則是對於子女的責任,是對父母共同養育的一種投資回報,與“孝順”風馬牛不相及。子女未盡安全責任,可依法處理處置,“道德”何用之有?若是沒有父母未盡養育環境責任,子女又談何回報?

全港首個相關的全日制公開大學 課程,專門教授電子、物理機械及化學微生物三大範疇的檢測認證知識。為切合行業的需要,課程特意在今年初落成的公大銀禧學院10樓全層,設立多間配備先進、參照國際標準運作的實驗室,部分設施更是本港少有供給大學本科學生的培訓場地。

顯然,道德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對道德作為一種美德的故意曲解。 道德是等級的感覺和產物,而美德則是生命本身固有的.. 任何以群體為生活方式的生命體,個體生命之間的團結互助,互愛,分工協作,是維持生命群體生存繁衍的必要條件,是抵禦自然災害,防止其他種群滅絕的一種本能.. 人類是自然界中最聰明的生命群體,他們應該比其他動物有更強的“美德”。

首先,不同的來源:“德”和“道德經”說的根本區別。 “德”是天生的,是生命的本能,像一個嬰兒時的恐慌,會不會對她母親的懷抱幫助;危險的時候小雞,母雞會毫不猶豫地保護的翅膀;和“道德”是人為的設計,然後通過啟蒙征收。其次,不同的目的。 “德”是另一個受益者,或團體,是一個雙贏的,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和“道德”,但在黨的代價,讓對方的好處,多數人或損壞,讓少數人受益。

公開大學 課程推陳出新 緊貼社會需要

“尊老”是道德的另一面作為旗幟,實質是“孝順”的變奏曲。“老”,要看是什么樣的“老”,若是一個天然的人參,越老越珍貴;若是救死扶傷、高明的中醫,越老越受人崇敬。要是倚老賣老,像那個乘公交已經沒人進行讓座、就往女孩身上坐的老家夥,像受人可以幫助,卻訛人錢財的南京中國老太,還值得我們尊重嗎?抽象的“尊老”的道德教育說教,是何等的虛偽!尊重,是不分學生男女對於老少的,只有自重者才值得注意尊重。這么一種簡單的道理發展還需要通過啟蒙嗎?平等主義社會,沒有人能夠享有“必須受尊重”的特權,即便是一些名人、富人、老人。尊重是互相的,禮讓,是權利的贈與,理應主動道謝,決非物質因為“老”,就可以自己心安理得地享用。法制建設社會,就算不禮讓、不幫忙、包括見死不救,都是我國公民的應有相關權利,用所謂“道德”加以保護指責,不僅是這樣荒唐的,而且是侵權問題行為,是對公民個人正當、合法企業權益的踐踏。只要沒有做到“不損人利己,不違法亂紀”,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學雷鋒,做好事”,不是所有公民信息應盡的責任。在力所能及工作范圍內,幫人、助人,取得一定成效者,是對他人和經濟社會的額外重要貢獻,應予以高度褒揚;若是越幫越忙,還是生活有點文化自知之明,不幫為好;“舍己救人”,只是政治得失情況相當,動機雖好,也不宜同時提倡;若是“舍己還救不了人”,釀成風險更大的悲劇,不但學習不能得到提倡,而應更加堅決及時制止。可是“道德家”們卻只問動機,不顧教學效果,往往需要能將整個喪事當喜事辦,將不幸之逝者封為“英雄”、“烈士”,蠱惑影響人們“不怕他們犧牲,前赴後繼”,繼續努力充當網絡道德的犧牲品。可見選擇那些為了所謂的“道德家”,才是世界最不應該負責任的,最沒有存在道德的。

還有“尊師”,它與“尊老”同出一轍。只有一個合格的教師才值得我們尊重,只有堅持德才兼備、突出發展貢獻的教師才值得人們尊敬,這是一種起碼的常識。若是沾上“教師”職業的都必須“受尊重”,則是通過特權。那么請問,其它國家正當法律職業教育該不該受尊重呢?像那些工作不負社會責任、打罵、性侵、虐待問題學生的“老師”,像有強奸嗜好的“山木”式的“教育家”,也值得注意尊重嗎?顯然,“尊師”是道德的偽命題。至於中國依然需要有人研究仍在懷念的“師道尊嚴”,則是進行赤裸裸的等級管理觀念,更不可以值得關注評論了。

或許人們不禁會問,既然“美德”是生命的本能,為何不能在人人身上、時時處處表現出來?美德的“雙贏”、“共贏”的特點決定了,它所能起的作用與社會的狀態密切相關。社會愈公平、愈和諧,美德就會無所不在,互相幫助、彼此關愛成了家常便飯,習慣一旦成為自然,人們甚至都感覺不到美德的存在;社會愈不公平,愈不和諧,互相猜忌,彼此提防,它會自動收斂;若是社會的不公平一旦擊穿了人們所能忍受的底線,比如做了好事卻反而受罰,它就只好隱身不現。人心的冷漠,並非是美德的喪失,而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是對社會嚴重不公的無聲抗議;當社會的不公平危及普通民眾的生存時,光靠“互相幫助、彼此關愛”,已經無濟於事,對此,“美德”則會一反“溫良恭儉讓”,表現出更為重要的、威武不屈的一面:以牙還牙,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變革社會,還之以公平。完整的“美德”,一定是琴心劍膽,它不僅僅局限於匡扶正義、助人為樂,而且敢於挑戰權勢,與邪惡爭鋒。

全港首個相關的全日制公開大學 學位課程,專門教授電子、物理機械及化學微生物三大範疇的檢測認證知識。為切合行業的需要,課程特意在今年初落成的公大銀禧學院10樓全層,設立多間配備先進、參照國際標準運作的實驗室,部分設施更是本港少有供給大學本科學生的培訓場地。

而“道德”則相反,當社會發展愈是一個不公平,道德進行說教愈趨活躍,它會通過不厭其煩地告誡我們人們,要“謙讓”,要“忍耐”,要“顧全國家大局”,“吃虧是福”,“好人有好報”,就算自己犧牲了,還能決定追授“烈士”,上天堂,轉世成貴人;而當人們對“不公平”表示非常憤怒、斥責、反抗時,它則被斥為“不道德的暴徒”。總而言之“道德”隨時可以隨地以維持“不公平”的社會經濟秩序為已任。若是企業社會主義處於一種公平、和諧穩定狀態時,“道德”就成了無用之技,無人能夠欣賞之戲,也只好銷聲匿跡了。顯而易見,“道德”一直都是扮演著文化專制以及社會的衛道土和遮羞布的雙重管理角色。

也就是說,即使組織者用心良苦,“孝道教育”真的能改變社會風氣嗎? 哪個暴君在道德上受到曆史的影響? 李世民最有名的是德明君,他孝嗎?? “學雷鋒”火熱,無非是文革時期,那是理想社會嗎? 再說,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有必要讓孩子洗腳嗎?? “洗腳”的畫面難道不是舊社會的奴婢在等主人的重複嗎? 我們願意回到那個社會嗎?難怪教育學生的方式如此笨拙,以至於這些“教育者”都能想到它,並宣揚仍然有許多贏家! 社會風氣的變化,制度的變化是決定因素,道德除了粉飾“不公平”,什么都做不了.. 這個道理,有點政治曆史常識的人,是知道的,所以假裝回避,自然有其不可告人的原因..

相關文章:

勵志教育具有德育屬性

教育的人生哲理

被管死是教育最大問題智慧

有一種教育叫等待

真正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